芯片产业是个资金密集、技术密集型产业,要发展好芯片产业需要持续的资金、技术投入,缺一不可。
以往国内芯片企业总缺钱,风投因为风险大、回报周期长不愿意投,但这两年受中兴、华为事件驱动,国内对芯片产业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而科创板也给芯片企业打开了融资渠道,风投的态度大转变,一位业内人士说,现在不投芯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风投,总的来说,芯片企业融资环境大大改善,基本不缺钱了。
真正缺的是核心技术,而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来的,需要靠人才慢慢沉淀,虽然集成电路刚刚成为一级学科,但要靠3-5年之后的人才来补充,对急迫的形势来说太慢了,现在急缺高端人才,要获得这些人,直接向成熟企业挖人是最快的方式。
从台积电挖人
据消息人士透露,最近两家大陆晶圆厂为了发展更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,开出2-2.5倍年薪招揽台积电工程师,台积电有100名以上的资深工程师和经理应聘。另外,这两家晶圆厂均由前台积电高层领军,分别从台积挖走50多人,加快打造14nm和12nm制程。
猎头业者也说:“大陆晶圆厂商只锁定在顶尖企业工作的产业人才,台积电是首要目标”。消息人士表示,尽管人才外流对台积电的领导地位没有即刻影响,但台积电仍相当忧虑,担心业务机密会落入新兴竞争者之手,台甚至要求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签署承诺,不得贩卖台积电的定制化工具给大陆晶圆厂。
梁孟松
虽然并没有透露是哪两家晶圆厂,但台积电的“技术六君子”之二确实在国内晶圆厂任职,包括中芯国际的梁孟松和武汉弘芯的蒋尚义,答案也基本清楚了。
前后挖走3000人
国内出去挖人已不新鲜了,据统计,中国台湾有3000多名芯片工程师先后被挖到大陆,国内厂商对如何挖人也练就了一身本领。
如果说三顾茅庐是诚意满满,那国内厂商为了挖人,直接在“茅庐”住下了,国内厂商的代表到了新竹的酒店,一住就是半年,住下之后,先找猎头公司,有一家算一家,挨个报价,挖一个人给跳槽者年收入的40%作为酬金。
挖到一位重量级人物,猎头可以拿到上百万的酬金,一时间,新竹工业园尽是猎头的身影:
去大陆吧,三年赚够十年的钱。
有小孩是吧?每年提供6万元人民币的学校补贴;不忍抛弃原来的同事?那就一起来呗。
在高薪攻势下,台企南亚科一次流失了48名高级技术人才,美光子公司的DRAM厂华亚科跑了约400人,有的十八线的小厂经不住挖,想派保安去撵猎头,结果保安都被挖了。
挖人成功的经验其实很简单,就是利用庞大的资本市场、补贴和丰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,虽然钱不是万能的,但对芯片产业来说,没钱就是万万不能的,发展好国产芯片产业,有资本支持是我们的优势,同时也希望利用自身优势能快速沉淀技术。
挖人是发展的历史经验
挖人没什么不妥,公平竞争、自由选择的结果,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半导体发展的早期,都是到处挖人快速崛起的,以三星为例:
在成立之初,三星的技术相比日本和美国并没有优势,但创始人李秉喆非常重视人才。1985年,日本东芝公司半导体事业部负责人川西刚带领的团队,成功研发并量产了1MB的动态随机存储器,是当时最先进水平,李秉喆决心要挖到川西刚。
1986年,川西刚受邀参观三星新建的半导体工厂,在回访中,三星组织庞大的考察团对东芝进行考察,并挖走了川西刚;
后来三星挖台积电二号人物梁孟松的时候,除了涨三倍工资外,还出动专机载他和台积电前员工去韩国,想回家也是定期包机,不过后来梁孟松被中芯国际挖走。
中国台湾为发展半导体产业,设立了工研院并招揽海外人才,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和以及后来的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,都是从德州仪器挖过来的,另外从美国硅谷回去的华裔技术人员多达2000人,也正是通过吸引海外人才,并赶上了垂直分工模式,台积电才逐渐成为芯片代工的王者。
结语
尽管国内目前汇聚了不少顶尖人才,但也要清楚地认识到,有人只是第一步,白手起家打造芯片技术仍极具挑战性,真正的成功需要优秀人才的持续供应、漫长的学习曲线以及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。